10月15至16日,“新时代背景下的清学研究暨第六届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的‘四库学’与中国气派学术体系构建”“《四库全书》纂修与流传研究”“四库学系列书目、所涉古籍等研究”“清代学术与文化”等主题展开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邬文玲、湖南大学副校长谢赤分别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主持开幕式。
论坛现场。
高翔讲话。
高翔强调,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作为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民族精神传承的基本载体、治国安邦的经验宝库、启迪人生的智慧向导,历史不容忽视和遗忘。国运兴,史学兴。盛世修史、盛世重史,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史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天的中国,既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又存在着开辟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使命。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研究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激情的、视野开阔的、面向未来的,因为它始终服务于中华民族。加强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历史研究,必须高度重视清代历史,牢牢把握清史研究话语权,让清史研究切实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高翔指出,“文脉在、学脉在、精神在、民族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厚坚实的历史支撑,根植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邬文玲致辞。
邬文玲表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祖国七十二周年华诞,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开局之年。在这个隆重而欢庆的重要时刻,本届论坛的举办,具有特别的意义。邬文玲指出,纂修《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朝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造就了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煌煌巨著。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正式开馆编纂至今,已历248年,研究硕果累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四库学”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进入新时代,“四库学”研究可谓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她强调“四库学”研究要特别注意三点:坚守阵地、求真务实、深耕细作。
谢赤致辞。
谢赤指出,此次论坛将清学与四库学这两门学问共同设为主题,既是对古典传统的回应,也是弘扬现代学术的创举。湖南大学一直重视历史文献学科的建设,近年来先后在岳麓书院建成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库学研究中心,通过借鉴同行经验、结合本校实际的方法,制定并执行“一会一刊一丛书”的综合发展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史研究、文献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助力,期待这次论坛能为清学、四库学的发展揭开新的篇章。
林存阳主持。
大会主旨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董恩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升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司马朝军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吴国武副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等六位学者分别发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主持。
大会主旨发言,从左至右依次是:黄爱平、董恩林、张升、司马朝军、吴国武、邓洪波。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环节,第一分会场共2组的12位学者围绕“四库学研究”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四库全书》阁本滥补阙文、四库本《读四书丛说》、四库馆臣、《四库全书》纂修经费来源、《四库全书》与文献传承、桥川时雄的“四库学”研究等;第二分会场共2组的10位学者围绕“清学研究”展开讨论,内容涉及清乾隆年间宫廷修史、乾隆文化政策调整与儒学修身模式、清初的儒学净化运动与考据学的兴起、文溯阁藏书流变考、清人相关著作研究等方面。
本次论坛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湖南大学联合主办,古代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联合承办。
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是湖南大学“四库学”学科建设“会、刊、书”综合工程中的关键环节(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四库学高层论坛、出版两辑《中国四库学》集刊、编纂《岳麓书院四库学丛书》),自201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六届,主要议题涉及《四库全书》及其研究价值、学术史梳理、方法论反思、专题性研究、《四库全书》纂修与流传研究、《四库全书》阁本研究、四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库系列书目研究、湖湘四库学研究、四库学与文献学、《四库全书》所涉古籍的文献学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