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位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36年的温婉师者。她曾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深耕20多年,后随学校院系合并、思政课教学改革、课程设置调整等变化,从经济学教研室、科技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辗转至概论教研室。变化带来挑战,她从容面对,倾心育人,在教学与科研一线厚积薄发,影响和感动了众多学生。她就是获评湖南大学2020年“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刘玉珂博士、副教授。
刘玉珂老师
站稳讲台,讲深讲透
思政课要上好,要直抵学生心底,是不容易的。刘玉珂的执教感受是,一定要自己先钻研透彻了,才能深入浅出地解读、传递给学生。
在讲解科学社会主义取代空想社会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她会问学生 “空想”与“科学”为什么两个标签不一样?“科学”在哪?有两块基石: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她把现实社会比喻为河的此岸,未来社会是理想的彼岸,空想社会主义徒有一些想法,是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而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她认为唯物史观告诉了人们一定可以从此岸到达彼岸,与“人往高处走”这句俗话同理,人类社会也会往“高处”走,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而这“高处”就是更公平合理更理想完善的社会,而剩余价值论告诉了人们怎么从此岸到彼岸。“学生们很感兴趣,你可以看到他们专注的神态、和你交流的目光、点头。” 刘玉珂已习惯了这样讲课。
课堂中讲到践行新发展理念即开放发展时,刘玉珂没有简单地只从“不开放就是闭关、就会落后挨打”的历史角度去分析,而是更多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为何要开放,“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一些。现在文章和资料能搜到的很多,观点杂,任课老师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就会无所适从。”
2019级研究生黄静说,“即便是去年疫情阶段,刘老师的线上思政课到课率高,自由发言并且依旧活跃。她总是鼓励大家从专业角度来看疫情及其发展,让我们思考其中凸显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优势。同学们线上自由发言、讨论,积极性高,互动效果非常好。”
刘玉珂觉得之前不同学科背景的默默积累,虽然苦,但能用于课堂,用于与学生交流,能解决他们的疑惑,就倍感欣慰。
指导研学,倾尽心力
思政课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本科阶段,根据课程设置,任课教师指导分组的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思考调研一些现象或问题,形成各类形式的展示,以便师生们交流学习。会计学院1704班的景司琳回忆起大二难得的这次经历,说:“那段时间同学们关注了故宫修文物这个新闻,我们组在刘老师指导下报了《工匠精神如何助力大国伟业》一题,她建议我们把工匠精神的论述整理成四个方面,我们和刘老师课下多次充分讨论修改,她的耐心与亲切,让我们有动力最后走到了校级展示,锻炼很大,收获很多,这是本科阶段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学习。”
刘玉珂老师(中间)和学生们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新时期思政课老师要思考和探索的。刘玉珂老师认为思政课要能回答来自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在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她多以问题导向为手段,指导学生紧密关注国家和社会现实。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头一年,她引导学经济、学金融的同学从专业角度切入去思考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有哪些具体举措等。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将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和概论课结合起来,作了《普惠金融助力精准脱贫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充分体现在了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里。而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与调研需要指导老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2021届即将毕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王萍说:“刘老师尊重学生想法、建议,把我们看成是和她一起进步的人,她身体力行在先,鼓励我们多作实证研究、作有价值的研究、作扎扎实实的研究。”
2019年暑期,刘玉珂和同事们一起带领研究生、本科生走红色之旅,作田野调查。他们去了株洲、常德、张家界等地,了解革命历史及更为生动的历史细节,调研红色文物保护现状与困境。多位参与了此次调研的同学都感慨“如果只纯粹讲理论和历史,我们可能没有太多共鸣,很难理解理论的魅力、思想的力量,走出去探寻历史足迹,接触历史文物,可以感受到更多鲜活、真实的历史。除了提交调研报告外,刘老师更引导我们思考红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乡村振兴过程中红色文化如何发挥其价值等相关性较高的后续研究,调研收获颇多。”
刘玉珂老师(第二排右一)和同事带领学生们调研
“这些年我的研究生们的选题都是关注现实的,不敢说‘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但都是真问题。”刘玉珂一直是这样引导和要求学生的,同时为学生的学术启蒙和成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和学生说的话、相处的时间,比女儿多很多。”
2020届湖南省优秀毕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依,对自己导师投入工作时的状态印象深刻:“刘老师对学生的小论文、大论文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与指导,要求非常严格,我们有几位同学都分别经历过刘老师从晚上8点多修改论文到凌晨2点多,并且不管学生晚上多晚联系她,她都尽可能秒回。”
亦师亦友,春风化雨
学生们喜欢与刘玉珂交流相处,是因为喜欢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统计学院1902班的陈睿怡对刘玉珂老师的教学特点是这样描述的:“刘老师的思政课给人仪式感,同时她课堂里与同学们互动的分寸感很好,并不会程式化地强行互动,也不会强行同学们认同她的观点,而是尽量摆事实,引导我们去思考。”平视学生的姿态与风格,同学们们认为是刘玉珂对自己知识体系的自信和对学生思考力的尊重。
“刘老师会为了把思政课上得更生动、更有意思,经常征求我们的意见,她非常重视和同学们的交流。”会计学院1704班景司琳回忆说,“刘老师的思政课是同学们不愿 ‘划水’的课。”
刘玉珂从2011年开始带研究生,已有20多位学生聚于同一师门下,他们将团队称为“玉润珠丽”。聚餐和读书会,是刘玉珂和自己带的研究生们常进行的“团建”活动,更多是为了交流近期的资讯、学习生活状态、思想,是师生们深度交流的时空,不流于形式,每次都有碰撞的火花。
曾依介绍说,刘老师对每一位研究生学习上的指导非常细致。不仅指导大家要作三年的学习规划,还有在经典阅读书目、研究方向、研究步骤、论文写作等环节里,都有悉心指引教导。学生们有了这样的框架后,心里就不慌了。
刘玉珂老师(右二)和学生们
“刘老师对我们强调‘三个坚持’,即坚持你应该做的、坚持你能做好的、坚持你喜欢做的。这递进式的三点对我们来说是醍醐灌顶,她希望我们扎扎实实去做,莫问前程。”王萍说,“因为导师这种教育理念与方式,我们师门关系都很好,老生也经常发挥传帮带作用,彼此关心、相互帮助,更像是朋友。”
学生们感慨自己的老师把生活、事业平衡得好。而在她的背后是有作教育管理同行的先生姚老师长期的理解与支持。“南北校区的同学们经常能吃上两位老师一起亲手做的热腾腾的饭菜,每次大家都吃得很干净。两位老师对有我们很强的同理心,与老师相处没有压力。”同学们这样幸福地感慨着。
刘玉珂老师(右二)和学生们
不论求学中,还是毕业后,学生们在遇到困境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刘老师,而每次,这位温婉亲切的老师总会尽力施以援手,帮他们渡过难关,故事多多。曾依动情地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刘老师对学生无私的付出,是因她对学生怀以深深的爱与责任,她希望我们走得更远更稳,她是位纯粹的好老师,妈妈式的好老师,我们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