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2580健康助理_02月26日
2025 年2月26日
农历正月二十九
星期三
一直以来,人们对“糖”的认知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糖”是疾病的祸根,由此拒糖于千里之外;一是“糖”是快乐的源泉,由此嗜糖于毫无节制。糖与许多“现代文明病”没有必然的关联,适量吃糖有利于健康。然而,过量食糖,确实会引起种种疾病,给身体造成伤害。可见,糖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好这个“量”。
==精彩导读==
【健康趣碰】
>代糖的“甜蜜陷阱”
>限糖重点是防添加糖摄入
【掌上问医】
>食糖过多易生病
>“无糖食品”并非真无糖
【乐活life】
>易被忽略的高“添加糖”食物
>色彩艳丽的糖果安全吗
【中医面面观】
>吃好红糖有讲究
【健康趣碰】
>代糖的“甜蜜陷阱”
—————-
“0糖”食品、饮料以“无热量、零负担”的宣传圈粉无数。然而,代糖不能减肥,更不利于降糖,过量食用还有潜在危害。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代糖,适量食用。
>>更容易勾起甜瘾
代糖控制体重更多基于理论层面,在肥胖的糖尿病人群中可能产生较小的收益;对于一般人群而言,长期食用代糖可能会增强对甜食和饮料的渴望,反而导致肥胖。
>>造成肠道菌群紊乱
研究显示:大量食用代糖可能会使肠道菌群紊乱,其原因可能是代糖无法为肠道菌群提供合适的能源物质,而使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增加肠组织炎症的风险。此外,代糖可能影响机体能量摄入与代谢,进而影响血糖。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显示:当机体摄入含有30克赤藓糖醇的食品后,血液中赤藓糖醇含量会显著上升,且持续时间达两天以上。血液中的赤藓糖醇达到一定浓度会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激活,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如果这时刚好有动脉损伤,则会增加血管阻塞风险,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
糖精与三氯蔗糖这两种人工代糖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试验证实,人工代糖比天然代糖更容易导致脂肪肝。
>限糖重点是防添加糖摄入
—————-
大量研究表明:高糖饮食是导致肥胖、动脉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元凶之一,所以“限糖”、“控糖”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实施方法上,一些人认为,谷类、薯类、部分豆类和水果都是糖类的膳食来源,“限糖”的时候也一定要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量,真的是这样吗?
专家介绍:“限糖”并不是限制日常吃的谷薯和果蔬这些天然食物中含有的糖,而是应该限制添加糖的摄入。世卫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控制在25克以下为好。
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的烹调、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糖或糖醇等,一般来说添加糖摄入的主要来源是含糖饮料、甜点、糕点、白砂糖、蜜饯、糖醇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除了限制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这些“一目了然”的添加糖外,还要警惕饮料、面包、饼干、果酱、蜜饯等食物中含有的“隐形糖”。
为防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糖”,建议大家要养成看食品标签的习惯,如果白糖、白砂糖、蔗糖、果糖、葡萄糖、糊精、麦芽糊精、淀粉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糖、玉米糖浆等字样排在前面的,就算是含有“隐形糖”的食品,日常生活中要酌情减少食用。
【掌上问医】
>食糖过多易生病
—————-
>>近视眼
维生素B1是视觉神经的营养来源之一,而糖分在体内代谢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如果经常大量进食甜食,眼睛不仅容易疲劳,视神经还会因为“营养短缺”而出现“故障”。此外,维生素B1缺乏时,还会影响体内糖类的氧化,不完全氧化物滞留于血液内,对视神经会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进而诱发或加重视神经炎。近视眼患者更应控制糖类的摄入。
>>结石
糖或高糖饮食会使尿中钙镁元素的排出量增加,草酸浓度增加,引起尿道结石。有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女性吃甜食过多,会导致胆结石。这是因为过量的糖会增进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三者比例严重失调。
>>骨质疏松症
进食大量糖类后,身体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丙酮酸、乳酸等,使机体呈酸中毒状态。为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体内的碱性物质钙、镁、钠就要参加中和作用。钙的不足使肌肉硬化和张力减弱,导致调节血压的机制紊乱。而大量钙被中和,又会让骨骼脱钙而出现骨质疏松症。
>“无糖食品”并非真无糖
—————-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人身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之一。食物中常见的糖类包括:葡萄糖、蔗糖、乳糖、淀粉等。并非所有不甜的食物就是无糖食品,真正了解糖类物质,才能更好地通过控制饮食而降糖。
聪明的广告商们利用糖的狭义定义来标榜自己的商品不含糖,这里的“糖”,其实大多指的是蔗糖。食物中的很多营养成分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一些“无糖”食品虽然没有添加蔗糖类调味剂,但其主要原料是精加工面粉,进食后能很快分解成葡萄糖,同样会使血糖迅速升高。还有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虽然不甜,但也会使血糖、血脂升高。
那么,应该怎样挑选“无糖食品”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呢?其中有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升糖指数GI,即食物引起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反应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食用高GI的食物,在短时间内会使血糖升高,热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而低GI食物的消化吸收相对较慢,可使血糖值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能带来更长时间的饱腹感。GI值低于55的食品被称为低GI食品,常见的有大豆、黑米、西兰花、番茄等。
【乐活life】
>易被忽略的高“添加糖”食物
—————-
专家建议: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10%以下,因为添加糖没什么营养,却会增加卡路里以及患糖尿病风险。以下是一些最易被人忽略的高“添加糖”食物,挑选时应谨慎。
1、部分市售面包。有一些经深加工的市售面包含有大量“添加糖”,以提高其口感和防腐性。可在家自制新鲜面包。
2、水果酸奶。水果酸奶中的甜味并非来自水果,而是大量“添加糖”。建议将水果酸奶换成原味的,再在其中加入新鲜水果。
3、意大利面酱。市售意大利面酱和自己做的口味不同?这也是因为“添加糖”的原故。添加糖比新鲜西红柿便宜许多,因此一些商家会通过增加糖量,减少西红柿来获得盈利。
4、沙拉调料。当你往沙拉中加入包装调料时,实际上和撒一把白糖没区别。白糖等“添加糖”不仅能改善口感,且价格便宜,大多数商家都喜欢用。建议自制沙拉调料。
>色彩艳丽的糖果安全吗
—————-
市场上有各种色彩艳丽、形状各异的糖果,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但是消费者往往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色彩鲜艳的糖果安全吗?”
专家解释:色彩艳丽并不等于不安全,因为国家标准中对食品添加食用香料、食用色素的含量都有严格限制,正规大型企业的产品,虽然色彩艳丽,但都是按国家规定的剂量使用食用级色素,是安全的,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专家同时提醒消费者:食用人工合成色素过量的食品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而消费者又没有检验食品添加剂含量是否超标的能力,所以在选购时应从感观上引起注意,那些包装上没有明确的厂名、厂址和成分说明,颜色异常鲜艳的糖果不建议购买。
专家提醒:建议到正规的大型商场或超市购买糖果,同时要注意查看标签及包装,以及产品的“QS”标志,尽量购买外包装整洁干净,字迹印刷清晰,标签完整,在保质期内的产品。
【中医面面观】
>吃好红糖有讲究
—————-
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红糖适合月经不调和刚生产的女性食用,也适合老人,特别是年老体弱、大病初愈的人食用。不过,食用红糖也需要注意相关事项。
1、虽然红糖保留的营养素较多,但内含一些杂质,因此食用要得法,不建议直接食用,可烧成红糖水饮用。此外,红糖在长期贮存中,糖蜜会发生氧化,使颜色变深,且有酸味,这时的红糖就不能再食用了。
2、食用红糖要适量,以免因量多影响食欲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建议老人每日摄入量为25克左右,糖尿病人应遵医嘱,便秘、口舌生疮的人,为防止上火,可改吃冰糖。
3、为了发挥红糖的功效,传统的吃法也很有讲究:红糖煮荷包蛋,可以使鸡蛋和红糖的营养互补,让人面色红润,有精神;用红糖泡桂圆干服用,对改善睡眠有积极作用;红糖泡人参,则有调理气息、改善低血压的功效。
【温馨提示】感谢您收看本期12580健康助理,下期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麓湘随熟栏目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